很多教育学者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说得并没有错。但是,没有人天生就能够做一位“好老师”,家长也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一位好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不过,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有些家长过分心急,慢慢的产生了“病态心理”。
一、家长把紧张焦虑情绪传染给了孩子。有的孩子身体弱一些,从小体弱多病,家长就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跟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还有的家长缺乏相互宽容,家里或孩子有点什么事儿就相互埋怨、相互指责,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二、家长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导致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阻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7岁孩子的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等。结果孩子由于过于紧张造成了“抽动秽语综合症”。也有的家长把白己没达到的人生目标又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片面灌输竞争成功感,要求孩子将来一定要考名校,一定要成名成家,为达此目的而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干什么都要争取得第一,给孩子造成了很重的心理压力。
三、家长过分挑别、完美主义,造成孩子各种心理璋碍。例如家长对孩子写字要求甚多,致使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写了擦,擦了又写,不仅动作拖拉,而且造成孩子过于追求细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做什么都要求过高,希望孩子样样都好,万一孩子那些地方没有做好,家长就显得很失望。这样就让孩子在做事时,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背上了很重的心理负担。生怕做事失误让家长失望,导致孩子产生畏俱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心理。
四、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虽然说有“谦虑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但对孩子来说,还是应该多表扬鼓励为好,千万不要持“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观点。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还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了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孩子稍有一点缺点就大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许多家庭在物质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可孩子无意做错了一件小事,家长就会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撩起一巴掌,有时,小朋友们正玩得起劲,妈妈就会一把拉走。
其实,家长小时候未必就表现的那么优秀,只是那时候周围环凌的竞争没有现代社会激烈。而且即使自己小时候真的表现的很优秀,那也是自己的父母教育有方,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要作到如何、如何。有个5岁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做事没长性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老做不好,老是挨妈妈说,一天要说三次,没有表扬,心里就不舒服,就总想发脾气。
BBunion早教加盟提醒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产生了以上的“病态心理”,如果有要尽快改过来,不要让自己的病态心理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应该松弛有度,不要放任不管也不要过分紧张,让自己用最好的心态,引导孩子,陪伴着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