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会有一个小伙伴――动画片。有的动画片可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让孩子更懂事,可是有的会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发育,损害了他们的视觉、听觉。但大家知道吗?让孩子看太多动画片,其实是对孩子有很大伤害的。家长们对于这些“伤害”又了解多少呢?
1、色彩鲜艳跳跃毁视力
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幻速度会影响孩子视力和视神经发育。首为吸引儿童,动画片往往使用鲜艳的颜色、跳动的画面。色彩过于鲜艳、对比度太强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长时间观看,会对孩子的视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要想保护孩子的眼睛,家长不妨试试下面的4招。①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可与他交流,分散注意力,使其不连续盯着屏幕。②连续观看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若发现孩子出现不适,应让他到窗口或阳台上放松一下。③若出现不适,告诉孩子先用手盖住一边的眼睛,再慢慢将双眼闭上。④让孩子在光线明亮的地方看电视,离电视机的距离一定要在两米以上,电视屏幕越大,观看距离应该越远。
2、言行暴力肮脏受模仿
很多人认为,动画片里面的对话能帮孩子学习语言,甚至有家长购买英文动画片,希望孩子能学会说英语。但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而非电视中的单向语言。孩子学说话,除了语言本身,还需感受声调、表情、说话节奏和身体语言等,这些通过动画片是无法获得的。
还有一些动画片情节消极、负面,比如热播的“熊出没”,充斥乱砍滥伐等非法行为,各种打斗暴力行为等,仅10多分钟就出现20多句脏话,让不少孩子学会“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更有甚者,国内有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用锅烤活羊的情节,将小伙伴烧伤。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语言环境不纯净,就会给他们一个学习源。孩子的辨别能力又差,学到这些脏话、暴力行为,会在生活中运用,周围人会产生激烈的回应,强化了孩子对此的运用。
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美动画影视公司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严格控制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而国内目前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鉴定。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评论与分享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孩子正确分辨理想与现实。
3、音效尖利刺耳引狂躁
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看动画片可以“磨耳朵”,尤其是英文动画对提高孩子英语学习兴趣特别有帮助。但幼儿期是感觉发育的快速期,这时孩子柔嫩的器官对有害的视、听觉刺激敏感性比较高,所以应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或近距离看电视,同时电视的音量也不要过高。
4、情节转换太快伤记忆
优秀的动画片情节紧凑、合理,寓教于乐,带给孩子一种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新奇感受,还提供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善与恶、好与坏等。但动画片情节太快、过于消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首先,一些情节转换过快的动画片对5~6岁的低龄幼儿有一定影响。人的认知形成往往在交互条件下才会得到良性发展,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对大脑形成鲜活的刺激。但电视是单向的交流,不会给孩子回应,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觉得无需动脑,很省事省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恃物情结,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其次,快情节损害记忆力。美国热播动画片“海绵宝宝”每11秒就变幻一次的快情节会影响幼儿集中精力,解决逻辑难题的能力,危害短期记忆力。蔡景昆说,五六岁以下的低龄孩子尚未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画面变幻频繁,孩子就很难对各场景形成记忆,前后联系不起来,就像成人不断背诵新东西,导致心理狂躁。
再次,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幼儿适应了电视强烈的声光影刺激,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甚至造成学习障碍。英国研究发现,超过80%的儿童因为看电视导致注意力难集中,而这都是恃物情结导致的。
最后,动画片的情节还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看白雪公主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结果,听故事的孩子会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
另外,BBunion早教加盟由家长们一些让孩子看电视的建议:
(1)睡前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动画片,以免影响睡眠。躺着看电视、吃饭时看电视等都要避免。
(2)2岁以下的幼儿最好别看动画片。
(3)孩子连续观看动画片不要超过15分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控制在45分钟以内。
家长一定要注意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不要让动画片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