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发病率很高,特别1周岁内的婴儿,腹泻更为常见。秋季,正值腹泻高发季,宝宝的消化系统处在不断完善阶段,出现婴儿腹泻的几率相对成年人更高。那么,婴儿腹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护理呢?一起来了解秋季宝宝腹泻的三大护理误区。
误区一:治疗婴儿腹泻要用抗菌药
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儿科常见病。国内调查结果显示,腹泻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50%~90%,可见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较为普遍。事实上,中国腹泻治疗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病毒或产毒素细菌引起,可以不用抗菌药物,做好液体疗法调节剂(如丽珠肠乐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患儿可以治愈。大约30%拉脓血便的患儿多为侵袭细菌如痢疾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仍主张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如用药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再考虑更换另一种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会造成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同时还可继发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性肠炎等,使腹泻迁延或加重。
腹泻病患儿的主要危险是脱水导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对急性腹泻并发轻中度脱水患儿,治疗首选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简称ORS)进行口服补液疗法。孩子每腹泻一次,服ORS约50~100毫升,可起到防治脱水的作用。在得不到标准ORS的情况下,可用糖盐水。具体配方是:白糖10克(5毫升勺约2平勺)+细盐1.75克(约平啤酒瓶盖的一半)+水500毫升煮沸。按每公斤体重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
误区二:婴儿腹泻是着凉了,要捂紧
当宝宝患上急性腹泻病(特别是秋冬季腹泻)时,一般会同时伴有发热、流涕、轻咳等“感冒”症状,往往表现哭闹或烦躁不安,面色红,皮肤潮红,弹性较差,口唇黏膜干燥,尿量减少,但多无惊厥,孩子精神状况良好,医学上称为脱水热,系因患儿体内水分不足引起的。孩子水分摄入少,外界环境温度较高(30~36摄氏度),加上出汗多、腹泻等显性和不显性水分丢失,以及保暖过度都可加重病情。
对于腹泻并发脱水热的宝宝,家庭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脱去孩子身上过多的衣服,这样有利于降温。要补充水分的摄入,如果母乳不足,需要加母乳化奶粉喂养,并增加喂水次数,只要补充足够的水分,患儿体温可在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范围。
误区三:孩子腹泻时禁食
传统的观点对急性腹泻患儿采用禁食8~12小时,甚至24小时的饥饿疗法,这种让胃肠道休息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并未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仍可达到正常的60%~90%。
事实上,较长时间饥饿,不仅不利于患儿的营养维持,还使原有营养不良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影响肠黏膜修复、更新,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最后导致腹泻-营养不良-腹泻的恶性循环。儿科专家目前主张对急性腹泻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喂食。继续喂食者食欲恢复快,腹泻和呕吐次数并未因此而增加,且体力恢复早,抗病力较强,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专家们指出,母乳喂养儿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喂养儿可先用稀释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喂养2~3天,以后逐渐增至全奶;半岁以上的孩子可选用米汤、稀饭或烂面条等,可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鱼末等须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
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所需要营养物质又比较多,一旦爸爸妈妈喂养或护理不当,宝宝就很容易发生腹泻。宝宝腹泻了,爸爸妈妈要找出原因,注意多给宝宝喝水,以免脱水,应及时去看医生。加强宝宝的身体锻炼,多去晒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