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陪伴最长久,平凡的陪伴最心安。陪伴孩子长大,是爸爸妈妈一生中最幸福的事。看着宝贝咿咿呀呀的学语,听着宝宝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聆听着宝贝的耳语……心中的幸福与喜悦,真切而浓厚。因为宝贝的出现,我们开始变得细腻,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个奇妙世界的美好,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
生活中,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晚上和周末是唯一陪伴孩子的时光。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用最好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下面先来看看两种陪伴方式带来的不同影响,相信爸爸妈妈看完会有所感悟:
家庭一:
3岁的Amy性格外向,很好玩也很调皮,每天爸爸妈妈回来后都要求陪她玩,玩了一阵后爸爸妈妈都累了,可孩子依然喊着要继续玩各种游戏。妈妈说,要不我们换一种安静的玩法吧,妈妈拿出刚买的一套儿童图书放到Amy前,也送给了爸爸一本书,妈妈自己则开始了备课(妈妈是一名老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性格极外向的Amy竟然安静下来了,她看到爸爸妈妈都在看书后,自己也开始翻开书,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Amy认真阅读着,甚至不时的传来笑声,爸爸就凑过来让Amy把好玩的讲给自己听,Amy津津有味的讲一遍,爸爸妈妈相视一笑,Amy的变化让他们自己都吃惊!
40分钟后,爸爸妈妈让Amy一起模拟书中的情节,把好玩的部分角色扮演一下,Amy摇身一变成了“导演”,相比之前的重复游戏,这种每次都不一样的玩法让爸爸妈妈也不再感觉累。从此以后,Amy喜欢上了阅读,每天晚上就喊着一起读书。
家庭二:
小明上一年级,放学后吃完饭妈妈让他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就可以玩,妈妈去收拾厨房,爸爸则躺在床上看起了手机朋友圈,不时传来了搞笑视频播放的各种声音和爸爸的笑声。
孩子坐不住了,忍不住好奇的走到爸爸身边看,爸爸看到后对小明说:妈妈不是说了吗?写完作业再玩,做什么事情要有毅力,不能三心二意,知道不?快回去写作业去!小明不情愿的回去了。过一会爸爸这边又笑了,小明又过来了,又被爸爸训回去了……
妈妈收拾完厨房后,看到儿子没写完作业,却在一边玩起了玩具,结果又被妈妈训了一遍。慢慢的,小明形成了做事不专心的坏习惯。
看完上面这两个例子,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感悟,简单的陪伴,却能够给孩子带来榜样与力量,能够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的习惯性格在0-13岁是养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父母需要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牢基础,这个基础需要父母的参与,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个基础的砖瓦。
所谓“育儿就是育己”,如果你自己整天抱着手机,看着电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视书本为弃物,把孩子送到一所好学校后就希望他们勤奋好学,品质优习惯好,那就是白日做梦,梦还没实现就死了。
如果你是个勇敢的父母,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必定不会懦弱;如果夫妻平日感情和睦恩爱,相敬如宾,那孩子长大后性格必定不会差到哪去;如果你上进、充满正能量,那至少不必担心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所以,父母不一定要买很多很贵的书给孩子,也不一定要给孩子报很贵的早教班,最好的早教就在我们父母的身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确实是经典,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才会做得更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读书和玩手机只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父母生活中言行上的选择,熏陶孩子的行为有许多种,关键在于父母的认识和坚持。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身教效果远大于言传,每个孩子身上都会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素养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幸福。
给孩子一个更好的陪伴,也给孩子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