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探寻与收获的过程。当小宝宝还不会说话时,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哭声等来表达。可以说哭声是属于宝宝的语言,虽然他不能说话,但他可以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作为爸爸妈妈,应该用心去了解与探析。
如果妈妈不能读懂宝宝哭声的含义,就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也许,单凭哭声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对新手妈妈们来说有点难,不妨在听宝宝哭声的同时留意一下宝宝的肢体动作吧。
哭声1:宝宝饿了
宝宝的哭声带有乞求的感觉。同时,如果用手指触碰宝宝的面颊或嘴边,宝宝会马上向你手指的方向扭转头,小嘴张开作吮吸状,那就表明你家宝宝饿了。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喂奶,宝宝会一直哭个不停,直到妈妈给喂奶为止。宝宝饥饿的时候及时喂奶,有利于形成规律性吃奶的习惯。
哭声2:宝宝口渴了
宝宝口渴时的哭声与饥饿时的哭声十分相似。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宝宝嘴唇干燥,他会不时用舌头舔嘴唇,而且显得不耐烦。这个时候,妈咪应该马上给喂水。不再口渴的宝宝会停止哭泣,之前的不耐烦也会消失不见。
哭声3:宝宝觉得冷了
宝宝觉得冷的时候,哭声显得低沉而有节奏。如果单凭哭声拿捏不准,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宝宝的四肢活动较少,嘴唇发紫,手脚摸上去是冰凉的。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妈妈要及时给宝宝添加衣物或被子,或者把宝宝放到缓和的地方。
通常在确保温暖的情况下,宝宝睡得较多,即使尿湿了也不一定每次都会哭。
哭声4:宝宝困了
哭声一阵一阵的,并且显得不大耐烦。眼睛半闭半睁,目光呆滞,或眼皮出现闪动;脸上没什么表情,对你的逗弄没啥反应。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宝宝想睡觉却又因为周围的噪音而无法入睡,就会哭泣。
哭声5:宝宝要妈妈抱
当宝宝想要妈妈抱的时候,他的哭声会显得平和且富有节奏感。同时,头部左右转动,一付“左顾右盼”的样子。他会小脸转向妈妈,眼中流露期盼的神色,手抓着妈妈不放。这时,只要妈咪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就能让宝宝安静下来。
哭声6:宝宝觉得疼痛
与其他需求的哭声不同,宝宝在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哭声会特别尖锐刺耳。他想要妈妈帮他消除身体上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妈妈可以检查一下宝宝是不是被蚊虫叮咬,或者身体下方有硬物让他觉得不舒服。
哭声7:宝宝觉得热了
与宝宝觉得冷时的情况不同,此时宝宝的哭声会更大,表现得很烦躁。小胳膊和小腿一个劲儿地舞动,身体发热,皮肤潮红,脖子上出汗,尿少。此时,妈妈应该及时给宝宝减少衣物,可以轻轻摇动扇子为宝宝降温。最好不要一下子开空调,冷热交替,宝宝很容易着凉。
哭声8:宝宝尿湿了
哭声不大,流的眼泪也不多。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宝宝两条小腿很不安分地一个劲儿地蹬被。宝宝之所以一个劲儿地蹬腿,是因为尿湿以后,湿漉漉的衣物让他觉得很不舒服。这个时候,只要马上帮宝宝换上新的干爽的衣服,宝宝马上会变得乖乖的。
因为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睡醒或吃奶后,所以通常妈妈大概估摸一下,也能判断出宝宝是尿尿了。
哭声,是宝宝表达自己情感与情绪的方式,作为爸爸妈妈应该多加观察和留心,在平时要多与宝宝交流沟通,明白宝宝在不同情况下的需求,明白不同情况下哭声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宝宝最好的呵护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