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幼教
我们应该如何为3-5岁的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新闻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6 17:36:15
阅读
2199
      春节前后,关于红包的传统谎言也要重出江湖:

  “宝贝,这压岁钱妈给你存着!”

  不仅仅是大额红包,其实凡是涉及到“钱”的场景,爸爸妈妈们的谎话总是张口就来:

  “妈妈,我想买这个!”

  “今天买不成,妈妈没钱了。”

  “太贵了,爸爸买不起。”

  这样敷衍式的谎言,真的能哄住孩子吗?

  近两年随着裸条、校园贷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金钱教育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孩子的金钱观习惯是在七岁的时候形成的,而孩子们在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基本的金钱概念了,比如交易、选择、对价值的理解、储蓄等等。

  3-7岁已经是孩子学习金钱观的重要阶段,也是父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重要时机。

  用“没钱”、“这个东西太贵”这样简单粗暴的语言敷衍孩子肯定算不上金钱教育。但反过来,带孩子去超市的时候,你是会选择只买需要的东西,还是会选择孩子想要什么就尽量满足?

  研究表明,如果你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那么问题来了,不满足不行,全满足也不行,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金钱教育究竟该如何入手呢?

  小朋友眼中的钱:从袜子里掏出来的

  美国公共电视网的PBS新闻一小时的新闻节目中曾做过一节经济课程节目《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小朋友学习个人理财?》(The best ways to teach your little kids about money)。

  节目一开始,经济学家们就问了小朋友关于金钱的问题:“银行是什么?”

  身穿绿色波点裙的小朋友回答:“银行就是钱。”

  “他们直接就能给你钱吗?”“他们的钱从哪里来的?”经济学者们继续提问。

  “从。。。从袜子里掏出来的吧!”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天真地回答。

  (孩子们在回答经济学者提问的关于金钱的问题)

  国外一些学校为幼儿理财教育设定的目标是这样的:

  3岁,开始辨认钱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开始学习攒钱。

  认识钱币是理财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现在很多消费行为都是通过手机支付或信用卡支付来完成,就连大人的消费行为都有很多不理性的因素,孩子对钱的概念则更模糊。

  如何向学龄前儿童传输基本的金钱概念?

  美国金融学者Beth Kobliner在节目里说,“曾经有个朋友和我说,她小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爸爸的工作就是早上起来坐在扶椅上读报纸,后来过了好几年才发现父亲其实是一名老师!

  当她的爸爸问她:‘你知不知道爸爸为了赚钱养活你,工作有多辛苦?’时,她并不能理解‘工作’是个什么概念。”(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工作有多辛苦吗?”你都没让孩子看见过你的工作,又如何让孩子理解到你的辛苦呢?

  1)带孩子去你的办公室,钱是怎么来的?

  你可以带孩子去你的办公室,让他们看到你的工作环境,跟孩子说说你是怎样工作的。

  在小区、街上遛娃的时候,指出那些正在工作的人,比如公交车司机、警察等等,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工作职责。

  由此建立“工作挣钱”的概念。

  2)“非金钱奖励”,如何鼓励孩子做事?

  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如帮忙放碟子,收衣服,这些习惯应该从孩子3、4岁时就开始培养,有利于他们今后拥有幸福的生活,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表现。

  Kobliner还建议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实施“非金钱奖励”概念,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非金钱奖励”?因为“金钱式奖励”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Kobliner认识的一位妈妈就时常用金钱“贿赂”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竟然走上了“羞辱别人”的道路:她的孩子的操场上玩球,球不小心被踢进了树丛里。结果她的孩子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她从兜里拿出一美元告诉其他小朋友:“谁拿回球,钱就是谁的。”

  当然这仅是个例,但“金钱式奖励”确实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是这类奖励用在了上学的孩子身上。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Roland Fryer,他通过向全国250多所学校的数万名儿童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调查研究证明,当孩子获得金钱奖励以换取良好的考试成绩时,分数并没有改善。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绩还会下滑。

  与此类似的还有著名的“德西效应”。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招募了一群孩子,把他们分两组放在一个有一堆杂志和一些谜题的房间里。第一组被承诺每解开一个谜题就能获得一美元,而另一组什么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实验组织者打电话给孩子们,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结果是什么呢?第一组放弃了谜题,开始玩耍。第二组继续在解谜题。

  表面看来,没有了金钱奖励,解决难题就失去了意义,研究也表明了,对结果的奖励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那在什么情况下孩子能够被激励呢?答案就是当孩子能够获得有助于学习的任何东西的奖励时(比如奖励书),TA的学习表现就会有所提高。

  如此之外,还有有效的激励方式吗?这里有一个小诀窍,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好,就为TA做一些好事,但不要告诉TA这是一种奖励。这样孩子们会下意识地将这种良好的感觉和成功联系起来,并因此产生真正积极的学习/做事心理。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对结果进行赞美。一定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真心为TA所做的努力而感到骄傲。

  3)让孩子理解:机会成本、好东西需要等待

  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小事也可以传达“避免冲动消费”和“好东西需要等待”的道理。比如宝宝在游乐园排队等待秋千或是喜欢的玩具,抑或是等待喜欢的寒假时,都可以告诉他们:“有时我们必须等待我们想要的东西。”

  “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也能通过一些“小游戏”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Kobliner在给父母经济课程中,演示了如何用三个存钱罐帮助孩子们学习金钱的用途。

  她告诉孩子们:“我们有三个玻璃罐,一个表示存钱,一个是花钱,另一个表示分享。”

  三个不同功能的玻璃罐:分享、花钱和存钱。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能够教会孩子们:如果你选择花钱,就不能再存钱或者和他人分享了。

  试验中,有的孩子选择把钱全部花掉买玩具,有的孩子选择全存起来,也有孩子在三个罐子里都放了钱。

  你也可以这样教你的孩子,看看TA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更能对宝宝有针对性地进行金钱教育。

  小男孩选择了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玩具

  这个实验其实是经典的棉花糖(自制力)实验的升级版??在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等15分钟再吃,就额外再给他一块糖,然后离开房间让孩子和棉花糖独处并观察他们的表现。

  实验结果证实,那些能控制自己等待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往往会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上更成功:SAT(学术才能测验)成绩平均分高、人际关系更良好、较少和人发生争执。

  人们曾以为这些孩子是因为天生就更加善于自我控制,但研究发现,这其实与他们分散自己注意力的能力有关。

  能够成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能够控制内心冲动、牺牲短期快乐而追求长期收益的人会更加倾向于存钱。


      文章摘自:新浪教育

文/BBunion编辑部
首页 | 品牌中心 | 课程中心 | BBunion资讯 | 加盟BBunion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专题页 |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早教加盟中心 | 早教加盟 | 早教中心排名 | 早教加盟网 | 早教中心 | 早期教育 | 早教 | 早教投资 | 早教机构 | BBunion早教 | BBunion国际早教 | BBunion | 早教加盟 |

地址: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893号泰地海西中心B座17层                    备案号:闽ICP备14009374号-2
Copyright ©福建省港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电话: 400-0078-777    0592-598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