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幼教
培育宝宝26个核心素养: 培养孩子未来竞争力
新闻标签
发布日期
2020-05-30 10:41:20
阅读
2010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不断变化的工作与生活,是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日益引起全球关注的重要原因,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我国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如今,我国核心素养教育逐步实现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聚焦核心素养教育,分享观点及实践探索经验。

  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这份报告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共五个方面。

  据了解,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的4C,即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四方面素养已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报告中关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阐述,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但其讨论问题的视角、框架、内涵阐释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适用。

  基于以上背景,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主题之一继续聚焦核心素养教育,探讨核心素养教育将如何影响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学校如何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

  核心素养离不开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教博会上有这样一块显眼的招牌:“HiChina!中华文化日”。据主办方介绍,这是教博会唯一受邀的学生项目???5C核心素养展示评选活动,全国28所学校、51支队伍、300多名初高中生参与其中,他们在现场用戏剧、纪录片、展板等多元创新形式共同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会专家认为,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创新是全球化的议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如何根植中国精神,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在中国的教育创新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率先提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将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为全球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一份来自民间的中国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养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其他各方面素养提供价值指引。重视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对不同文化内涵、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更包括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圣陶研究院院长王本忠认为“和”是其中重要时代价值之一。“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崇尚和平、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这些正是我们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多位专家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思考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每个人融入社会、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保障;同时,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可以引导中国学生在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时候,保有一颗中国心。任何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理解与传承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凝聚人心、共筑精神家园的基石。

  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会更具有竞争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也更有优势。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指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其他各方面素养提供价值指引,重视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王本中认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石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模型,是我们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对每个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有着现实和未来的意义。”

  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构建评价体系

  今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第一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度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六个学科监测工作,并对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测查。

  监测结果显示,尽管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不足。例如,只有68.4%的四年级和68.6%的八年级学生做家务劳动,只有53.1%的四年级和38.2%的八年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班级劳动;在科学学科上,四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5.7%、74.9%,低于科学理解能力约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76.3%,分别低于科学理解能力4.1和10.8个百分点……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考试作为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难以胜任衡量学生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任。只有创新评价的手段与场景,构建深度嵌入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过程性评价,才能引导中国的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

  是把学生素养的监测融入现有学科监测体系中,还是需要专门设计一套系统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监测?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柳秀峰指出,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顶层设计、系统研究,并且要高度和技术相融合,基于人的发展规律整体设计,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核心素养评价区别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要建立新的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反馈路径和反馈报告的创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评价。”全美高中联盟首席产品官迈克?弗拉纳根认为,要为每个学生建构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评估模式。

  王熙乔也认为,落地核心素养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有能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作为依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记录与反思,才能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从学前到高中毕业,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的。”柳秀峰建议,不论是哪个领域的核心素养的测评,都必须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或者一致性。

  此外,专家建议,全国性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应该能够引领教育质量,并且可以体现学科较高创新水平;其次,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再次,它应该遵循最高的技术质量要求。(原标题:核心素养:培养孩子未来竞争力)(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文/BBunion编辑部
首页 | 品牌中心 | 课程中心 | BBunion资讯 | 加盟BBunion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专题页 |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早教加盟中心 | 早教加盟 | 早教中心排名 | 早教加盟网 | 早教中心 | 早期教育 | 早教 | 早教投资 | 早教机构 | BBunion早教 | BBunion国际早教 | BBunion | 早教加盟 |

地址: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893号泰地海西中心B座17层                    备案号:闽ICP备14009374号-2
Copyright ©福建省港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电话: 400-0078-777    0592-598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