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研究发现,3-6岁的孩子喜欢当家长的“小帮手”,喜欢在爸爸妈妈干活的时候出力,虽然大多数时候,孩子都是在“帮倒忙”。家长不要去责怪孩子总爱帮倒忙,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初心是好的,家长如果过分的指责孩子,是很容易挫伤孩子的主动性的。
1、爱帮忙的孩子更自信
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孩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你看是我把门擦干净了,怎么样,能干吧!”这种劳动后的结果让孩子颇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也更加欣赏、接纳和认同自己,这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教孩子学会感激
无论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帮了你的忙还是最后让你更累,都要对孩子说句感谢的话。他会知道尽责的人能够得到承认,就算是他没有帮上忙反倒是添了乱,你也要感谢并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为他做好饭、准备好他要喝的水的时候,他也会谢谢你。
3、可以加强亲子关系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吵着要帮你干这干那,过会儿你再看,他已经在那里玩起来,早就忘记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坚持帮你洗碗,结果却把洗涤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碗还脏脏地放在一边。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丝不苟,孩子天性爱玩儿,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自然情景,他们愉悦地在其中探索。当你的宝贝在厨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时,你不妨利用这个时候,加入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多说话交流,他想让你陪他,孩子给了你和他沟通的机会!
4、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
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帮你做事情,也要适时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助”。有意识地弱化自己作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办,这是绝对必要的。那些长大后对需要援助的人视而不见的人,通常在家里都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学前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为孩子树立了成人相互协助的榜样。当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父母要给他们做示范,主动帮助他们。经常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在团体里助人合作,才会懂得与人分享,富有爱心。
5、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帮助成人干活所进行的各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精 细动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帮忙的机会,就是让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发展他们的责任心。即便只是帮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这些简单的事 情,也可以教会儿童做家长的好帮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懂得每个人在家中应该有自己的分工,每个人都要为家尽责任,从而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看完了让孩子“帮倒忙”的好处,家长们还会拒绝接受孩子的帮忙吗?孩子知识因为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才会总是做不好。家长们应该接受孩子的帮忙,然后在他们做错的时候及时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这样,假以时日,孩子总会从“帮倒忙”变成“帮到忙”的。